+更多
专家名录
唐朱昌
唐朱昌
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首任主任,复旦大学俄...
严立新
严立新
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,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,陆家嘴金...
陈浩然
陈浩然
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复旦大学国际刑法研究中心主任。...
何 萍
何 萍
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,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,荷...
李小杰
李小杰
安永金融服务风险管理、咨询总监,曾任蚂蚁金服反洗钱总监,复旦大学...
周锦贤
周锦贤
周锦贤先生,香港人,广州暨南大学法律学士,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...
童文俊
童文俊
高级经济师,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,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后。现供职于中...
汤 俊
汤 俊
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安全学院教授。长期专注于反洗钱/反恐...
李 刚
李 刚
生辰:1977.7.26 籍贯:辽宁抚顺 民族:汉 党派:九三学社 职称:教授 研究...
祝亚雄
祝亚雄
祝亚雄,1974年生,浙江衢州人。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,博...
顾卿华
顾卿华
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;现任安永管理咨询服务合伙...
张平
张平
工作履历:曾在国家审计署从事审计工作,是国家第一批政府审计师;曾在...
转发
上传时间: 2025-06-06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42次
DataVisor发布《2025年欺诈与反洗钱执行报告》

 

来源:FreeBuf

 

DataVisor发布的《2025年欺诈与反洗钱高管报告》显示,当前欺诈者正在赢得AI技术竞赛,第一方欺诈行为持续增长,而割裂的系统架构制约着防御效能。这份基于银行、金融科技公司、信用合作社及数字平台调研的报告,为试图构建前瞻性防御策略的首席信息安全官(CISO)提供了明确指引。

欺诈者占据技术先机

最紧迫的问题在于:犯罪组织对AI技术的运用已超越多数正规机构。75%受访者表示,欺诈者目前在生成式AIGenerative AI)应用上占据优势,将其用于深度伪造诈骗、合成身份构建及协同钓鱼攻击。仅12.5%的参与者认为正规机构当前从中获益更多。

但这种局面可能不会持续。超过80%的受访者预计到2027年,防御方将扭转局势——前提是必须快速行动。目前三分之一的受访机构已在反欺诈流程中应用生成式AI,另有37.5%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部署。

DataVisor CEO应炼坚指出:"AI已成为反欺诈领域的双刃剑。欺诈者不受监管和历史包袱限制,而机构仍在探索AI的防御性规模化应用。那些率先构建AI治理框架、打通系统壁垒、减少人工干预的机构,将定义欺诈防御的新标准。"

第一方欺诈成行业公害

AI威胁外,第一方欺诈(First-Party Fraud, FPF)已成为决策者的第二大担忧。这类欺诈行为检测难度更高,阻止成本持续攀升。消费者债务增长与数字失信行为的态度转变正在加剧这一问题。报告显示,甚至高收入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用户也承认存在虚假拒付或篡改交易记录的行为。

这对CISO们意味着传统反欺诈策略存在盲区。单纯的身份验证(Identity Verification)已不足够,遏制FPF需要行为分析(Behavioral Analytics)、风险建模及第三方数据的深度应用,还需持续监测用户行为模式变化——而非仅关注登录或开户环节。

身份验证仍是主战场

合成身份欺诈(Synthetic Identity Fraud)和账户接管(Account Takeover)仍是主要威胁,但技术复杂度显著提升。欺诈者正利用AI大规模伪造身份,并以传统检测系统无法跟上的速度篡改真实身份。尽管采用双因素认证(2FA)和严格KYC流程,受访机构仍表示存在漏洞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信用卡欺诈今年未居首位,多数人认为芯片密码(Chip-and-PIN)和实时监控已有效控制该风险。但报告警告称,随着犯罪转向更复杂的身份欺诈,机构需持续投资能快速进化的自适应风险模型和机器学习系统。

数据孤岛制约防御效能

报告特别指出,75%受访者将系统割裂列为反洗钱(AML)操作的首要挑战,超半数团队因误报过多而不堪重负。在反欺诈领域,分散的数据和人工交接同样导致威胁漏检和资源浪费。

DataVisor倡导采用FRAML(反欺诈与反洗钱协同)方案构建统一防御体系。尽管当前实施率仅13.3%,但关注度持续上升。建议探索该方案的CISO重点关注共享数据平台和协同工作流,同时保留各职能的监管特殊性。

平衡风控与用户体验

88%的受访者将欺诈相关财务损失列为首要关切,但81%同样担忧误报和繁琐验证导致的客户流失。这对以速度和体验为核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公司尤为关键。报告建议投资实时分析、文档验证和低延迟风险评分系统,并加强反欺诈与营销团队的协作,确保风控措施不影响用户获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