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07月07日 02:12 来源:第一财经日报
在昨天下午举行的“2010中国金融机构反洗钱操作实务研讨会”上,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案例处一位专家向在场的100多位来自各类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表示,金融机构在进行反洗钱的可疑交易分析时,一定要注意识别客户身份,并保存相关个人的信息资料,“否则,对可疑交易的分析将成为'无源之水’、'无本之木’。”
上述人士称,每年反洗钱局收到的金融机构各类可疑报告分析只有8000~10000份,“分摊到每家金融机构可能连一份报告也没有”,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在提交可疑交易分析报告时尤其要注意报告质量。“实际情况远比监管部门掌握的情况要复杂得多。”他认为,从洗钱实证角度分析,由于存在盈利水平高、隐蔽性高和相关反洗钱技术条件不具备等原因,证券类洗钱比通过银行洗钱更有“优势”。而且,随着银行业推行反洗钱所产生的“挤压效应”,使各类洗钱行为有向证券期货行业转移的趋势。
“由于难以完全辨别'对倒交易’中的相应股票账户以及资金来源性质,因此,此类交易是识别通过股市洗钱工作中的难点。”上述专家称,从已经掌握的证券类洗钱方式看,主要存在7类方式:1.买卖股票(包括打新股)、基金和期货;2.内幕交易;3.市场操纵;4.“对倒交易”的利益输送;5.转托管;6.伪造身份证件以改变交易账户所有权;7、经纪人高额提成。
在上述方式中,通过转托管方式洗钱,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:频繁转托管、无合理理由的转托管、异地转托管和频繁改变指定交易。此外,在识别涉及市场操纵的洗钱行为中,该专家表示,应关注那些“进行与自身公开发布的投资分析、预测或建议相背离的证券交易。”同时,大量或者频繁“高买低卖”等市场操纵行为也是识别洗钱的关键。
这位专家称,金融机构在识别通过买卖期货洗钱时需要注意三大关键点,即关键账户、轻仓合约交易数量偏大、账户盈亏超常和关联交易。
他说,在分析期货洗钱时首先要对关键账户进行分析。其次,要特别关注那些轻仓合约交易数量偏大的交易账户。由于轻仓合约交易清淡、持仓量少、离交割月份远,因此与正常交易者成交的可能性较低,“这为识别期货洗钱提供了一定空间。”还有,那些长期亏损、长期盈利的期货交易账户也是识别洗钱的关键。